在武汉天河机场,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为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送行(2020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抗”,有“主心骨”。
三年前,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共中央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数十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
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遏制病毒扩散;以世人惊叹的速度建设专门医院、改建方舱医院;争分夺秒提升防控救治能力,提升科学战“疫”本领。中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各方闻令而动,各就各位。14亿多人水不停、电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东方大国顶住了疫情最凶猛的冲击。
“抗”,是举国同心。
如果说人们与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的哈姆雷特共情,为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动容,他们也一定会对中国人在百年疫情面前迎难而上、奋起抗争而赞叹。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身患渐冻症的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在病房里穿梭。与张定宇并肩作战的广大医护人员,被称为新时代中国“最可爱的人”,一些人不幸染病,因公殉职。
中国9000多万名中共党员参加到抗疫中。志愿者驾车“逆行”十几个小时为武汉医护人员送餐;数万名建设者奋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危急时刻,遍地英雄。
从小熟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中国人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2020年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抗”,是命运与共。
一个曾供职于西班牙通讯社的记者写道:拉丁美洲等地区收到的每两剂疫苗中就有一剂是“中国制造”。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截至目前,中国已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中国从未制造“信息黑洞”,第一时间向世界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信心和团结比黄金还宝贵。
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时,俄罗斯飞机载着救援物资飞抵武汉,巴基斯坦捐出全国医院库存口罩,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点亮“中国红”祈福,这些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中国“抗疫精神”彪炳史册。
“防”:14亿人筑起“钢铁长城”
“出门三件宝:手机、钥匙和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核酸检测,健康码行程码……当西方人还在为是否应该戴口罩争论不休时,一个“防”字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自觉。
“防”,意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主动作为。“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是中国一次次与病毒交锋后获得的宝贵经验。
中国地域广阔、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殊国情加之毒株持续变异,让“防”在战“疫”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21年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自动西林瓶包装线上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标签。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防”,固在“人民防线”。
三年来,中国人“自觉扫码”“就地过年”“居家隔离”,配合国家防疫。
每一次变异毒株出现,网友都会分享专家建议、抗疫“民方”;“共享药箱”“共享物资”等邻里互助方式尽显浓浓中国人情味。
一些自觉防疫凡人小事至今仍令人感动:完整“复盘”行程轨迹配合流调的北京“西城大爷”;选择留在自驾车内隔离,防止疫情社区传播的“密接者”们;把N95口罩等防疫物资送给“快递小哥”的居家老人……
宣传防疫政策和知识,推进疫苗接种,组织核酸检测,分配防疫物资……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日夜奔忙,社区网格员“建档立卡,不落一人”,构建起牢固的社区防线。在城乡防疫一线奔忙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为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线。
超过2600家社区医院、近60万所村卫生室,近百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分层、有效协同,不断织牢织密的公共卫生体系让“人民防线”更有底气。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防疫为世界提供三大经验:与公众做好沟通、想方设法遏制病毒传播速度、医疗体系做好充足准备。有关经验和成果在许多受疫情影响国家正得到有效运用。
北京站工作人员在候车大厅进行消杀作业(2020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防”,贵在科学精准。
“别了,行程卡!”去年底,无数网友截屏告别。也有网友笑言,“最好不要再见”。
曾提供查询服务超过890亿次的“通信行程卡”,随着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正式下线。这个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巨大作用的“数字流调”方式,是中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一个缩影。
第一时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防控原则,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群防群控”机制,中国的防疫政策科学、精准。
内蒙古额济纳旗短短两周就斩断了德尔塔变异株社区传播链,这得益于快速流调、风险分类等系列精准施策。
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从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让中国顶住了多轮疫情的冲击。
构筑全人群免疫防线,是科学防疫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疫情暴发后,中国即加紧推进疫苗研发。2020年底,中国首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
中国大力推行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在一些城市,防疫人员上门“点对点”为60岁以上老人接种疫苗。
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逾34.6亿剂次,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九成。
三年来,中国积极评估现实,动态调整防疫政策,主动、科学、有序的政策凸显“实事求是”。
“统”:防疫、发展有机联动
防控、发展能否兼顾?这是各国都要直面的一道难题。
三年战“疫”,中国做到了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一个“统”字必不可少。
“统”,是在两难、多难困境下,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通盘考虑。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汽-大众华北基地,车辆在生产线上等待装配零部件(2022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统”,是统筹兼顾。
2022年夏,开工不到三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2023年新年伊始,西安比亚迪草堂工业园内千人作业的汽车总装生产线忙碌有序。企业在加速赶订单,外商继续投下对中国的“信任票”,中国经济脉动持续增强。
这是三年来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2020年初,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当时,中国尚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52个贫困县,都是难中之难、贫中之贫。西方一些观察家断言,中国要在原定时间脱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此前的东京奥运会曾因疫情延期。
如期脱贫、冬奥履约,中国做到了。
“如果疫情应对也有金牌,中国应该得到一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比利时运动员勒邦说。
中国推进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稳定,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基层运转。战“疫”三年,“统”字贯穿其间。
疫情暴发后的第一个春天,云南普洱37名工人乘坐大巴车回福建复工。这趟由政府对接的包车之旅往返5000公里,“从家门口到企业”,既降低感染风险,又助力企业早日复产。
2022年上海战“疫”时,产能30%出口欧美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约1200名员工“吃住在工厂”,优先保障急单、出口单。
得益于三年的高效统筹,中国有效应对五波疫情冲击,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西安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生产抗原检测试剂(2023年1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统”,是“全国一盘棋”。
“北京”“湖南”“四川”“山东”……在中国的许多新冠救治医院,医护人员防护服背后写着各省区市的名字。
哪里疫情吃紧,哪里就有全国范围调集的最优秀医生、最先进设备、最急需资源。
战“疫”三年,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区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充分体现。
统筹下,石化企业转产口罩,防疫物流开辟“绿色通道”,全国统一通行证足量发放,外贸企业“白名单”助力“固链”“稳链”……战“疫”各方协同作战。
统筹下,多措并举稳岗位、保就业、促创业,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群体。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中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是“选择题”。《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普遍关注到,中国一方面严格防疫,另一方面修复经济。
“无论如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会逐渐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世界最终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文章说。
“优”:因时因势的防疫“突围”
8日清晨,上海浦东机场迎来三年来首批“入境不隔离”航班。
李先生举着欢迎横幅,在到达大厅等待女儿。“三年没见了,一天都不想耽误。”
团圆故事背后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
这是2022年12月24日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简易发热门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优”,是审时度势。
社会普遍期待的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近日印发。
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在临床分型中取消普通型、增加中型;完善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增减之间,“优”字彰显。十版方案,每一版都是一次优化。
三年来,中国战“疫”曾经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等不同阶段。疫情不断演变,中国“打法”也随之变化。
去年底,中国迎来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重大窗口期。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病毒变弱了,我们变强了”——当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提高,中国防控经验日益丰富时,这个结论显而易见。
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作家马意骏认为,优化疫情防控正当其时。
“优”,需要坚实基础。
药企车间机器轰鸣。2022年12月,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由月初的6000万人份迅速扩产到1.1亿人份,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解热镇痛药的日产量提升超过4倍。
中国不断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保证公众的药品供给,增加医疗设施。
三年间,中国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能力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18万张,较十多天前增加3.1万张,增幅超过20%。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超10万张,增幅超过26%。全国平均看,去年底,重症床位尚未达到80%占用的临界线。
2023年1月7日春运启动。这是当日旅客和乘务员在G1373次列车上拿着新年装饰品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优”,成效不断显现。
三年来,中国从未放弃保护人民免受病毒侵害,无论他们是新生儿还是百岁老人。
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全球范围看,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率、死亡率都是最低的。
蓄势待发的商业机会正蓬勃涌现。从沿海到内陆,多地外贸企业组团包机“出海”寻求商机。
“能再听到中文,感觉真好!”赶在欧洲人过平安夜前收获满满订单的江苏太仓招商小分队,至今还记得,在法雷奥集团公司巴黎总部,法国的商业伙伴向他们打招呼时脱口而出的这句话。
在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中国迎来了“前景更加光明”的一年。中国经济出现更快、更强反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刊文指出,德国将从三方面受益于中国的疫情防控转段——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将让德国汽车再次变得便宜;涌入德国品牌的在华门店的消费者将让公司和投资者获得更多利润;德国公司的工作岗位将更加稳定。
“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在拯救生命、提供医疗保障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速方面,中国的表现均远优于西方。”曾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思义说。
“常”:一切如常却又万象更新
“生活如常”——这是许多人的新年愿望。
“常”字背后是中国人“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的朴素追求。
“常”,是防控进入新的常态。
商务、探亲、就业、学习、旅游、访友……这几天,各地出入境管理局接待大厅里,咨询办理相关业务的人逐渐增多。
8日起,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一系列变化因此发生: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医疗机构不再以患者核酸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分诊;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进口冷链食品不再抽样检测……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指出,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没有三年鏖战,哪来今日“正常”?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绝非所谓的“全面放开”。中国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该管住的管住,该放开的放开。
“常”,是百姓生活重回正轨。
在国家的保护下,不少人在疫情出现三年后才第一次和病毒直接“交手”。居家养病、“躲病”几周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在恢复生机。在大都市,戴着口罩的上班族挤满了地铁列车;曾搁浅的旅行计划重新提上日程;春运幕启,这个国家正迎来一场“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流动的中国”又回来了。
这是2023年1月1日拍摄的广州天河路商圈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常”,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变化悄然而至: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问诊;日益勃兴的“云商机”助力经济。
若非一场世纪疫情,王奇慧的研究可能鲜为人知。这名38岁的病毒学专家没想到自己会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英雄劳动者巨幅影像中。
同微观世界中不计其数的病毒打交道——王奇慧从事的乍看不起眼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正是中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齐短板的关键努力。
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
“与病毒赛跑,永远谈不上大功告成。”王奇慧说。
一切如常,并非因病毒已消亡,而是国家医疗救治能力更强了,基层治理水平更高了,社会宽容度更大了。中国人面对疫情更加笃定、自信。
抗、防、统、优、常——五字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举国同心、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基因品格,也是全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担当。(记者:李志晖、桂涛、李云路、王聪、李来房、娄琛、方栋、周舟、马欣然、赵晨捷)
走向世俗与儒雅——汉唐间孔子形象的演变******
作者:丁红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副研究员)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潮。随着儒学的沉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的象征,孔子形象的变迁附着了更多的政治、社会内涵,特别在汉唐时期。
一 汉时谶纬神化下的孔子形象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鲁国相史晨向尚书省奏请祭祀孔庙。文中,史晨一再强调孔子是“乾坤所挺,西狩获麟,玄丘制命,……为汉制作”“汁光之精,大帝所挺,……承敝遭衰,黑不代仓……获麟趣作,端门见征,血书著纪”(《隶释》卷一《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因是上奏尚书省,自是要谨重万分。显然,对孔子形象的描述,其杂用了当日弥漫一时的较多的谶纬观念,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基调和底色:其母颜征在“野合”,诞育了孔子,一如刘媪息止大泽,“梦与神遇”而产下汉高祖般,是应世感生,也即声称的“乾坤所挺”。“玄丘”,指孔子被称为“玄圣素王”。“有德无位”是孔子一生真实的写照,为此尊奉为“素王”;素王为汉制作宪法。孔子为黑帝水精,即水德,是尚法的象征。秦始皇定秦为水德,就是取其“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更何况,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本就掌管、熟习律法。所以孔子被派来人世,制定宪法,阐释天命,以推行教化,即水胜火(汉,火德,尚赤)也。对此,孔子本人也有明确的自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亦有担当大道的自信。
这种比附下,各种《论语摘辅像谶》《论语素王受命谶》等踊跃出现,进而成了一个时代的思潮。这中间的一个关键,就是时人对远在700多年前孔子形象的描述,典型的就是《春秋演孔图》所描绘的“大九围,坐如蹲龙”,“首丘”“龟脊虎掌”等;“龟脊”,即凸起,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驼背。
与此尊崇孔子(时封褒成侯)及儒学在西汉元、成间的上升相联系的,是西汉中晚期以来,可能存有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以表彰、推尊的传统,如“光和元年(178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同时,与西汉中期的海昏侯汉墓孔子衣镜相比,也一改画风,集中以“孔子见老子”、表彰好学的儒者之风的面貌出现,也沉淀成了一种稳定的构图式样:头戴小冠、长须、束带、长衣的孔子毕恭毕敬地站立右边,面向左边的老子请教,身着长袍的老子则拄一弯曲的拐杖躬身而立,中间是一童子,即孔子的老师项橐。孔子身后,是陪侍的弟子,即其足以自豪的颜渊、子路、子贡等五人。
《春秋演孔图》的描述不免空泛,今能有幸一睹汉时的孔子画像。这类画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留存物较多的是画像石上的孔子形象。今所见最早的这类画像石是山东微山县出土,约在元帝时期(前49—前33年)。集中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即数量较多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至少30块以上),又以曲阜附近地域出土为多。虽然孔子的面貌因石材的漫漶等不甚清晰,但其俯身前倾以示敬重,其背略驼,却是一望即知。这正吻合这一时期谶纬思潮的想象。二、墓室壁画中屡见不鲜。典型的是西汉晚期的洛阳烧沟61号墓、新莽时的陕西靖边渠树壕汉墓、东汉晚期的和林格尔汉墓中所绘制的孔子形象;但其帽饰(小冠、幞头、平冠)、身形(瘦削、粗壮)等都有明显差别。
这说明孔子形象的绘制基本稳定,但细节上有不同——还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不过,附着在孔子形象上的不无牵强、粗鄙、浅陋的谶纬比附,所谓的“异相”,在曹魏就已开始的严禁谶纬下,急遽地走上了衰落之路而渐趋被剥离;隋时,谶纬已完全衰歇、败落了。
二 南朝:孔子人间形象的转变与彰显
荡去了谶纬附着上的种种神异与光彩,东晋、南朝,因儒学地位受到玄学、佛教等强烈的冲击,而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孔子原始的本真形貌。
早在东汉末年的中平三年(184年),党锢解禁后,晚年的郑玄在注释《论语》时,已特别注意解说孔子言行的背景,即剥离了各种《论语》谶的比附、神化,展示出了一位切实、活泼生动、言语蔼如的长者形象,一个更趋坦诚、真实的孔子形象。如郑玄对《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注释,就只是强调孔子“习读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竟其意”而带来的对未来的一丝隐忧和恐惧。这更符合孔子的生活实际,也把孔子从云间拉到地上,一变昔日扑朔迷离的神化色泽,是一位蔼如的智者。这一倾向,东晋时被另一名士范宁——范晔的祖父所继承。范宁力图抬升儒家的地位,竭力恢复一度被何晏、王弼等玄解所遮蔽的一些真实景象,表现了朴实解经的风貌。
这样,明显有过多神化、特异的孔子形象自然如无源之水,枯竭了。
与儒学的衰退相一致的,是这一时期的墓葬,也一改两汉时期墓葬墙壁多绘制圣贤忠臣、勇士、烈女贤妻等形象,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不见了踪迹。在南方,着意凸显了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特别是南朝的帝王陵,如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丹阳胡桥南朝大墓等壁画)等名士;北方则多为隐士、孝子形象(如《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下葬的元谧石棺等)。
不过,在一些时人的绘画中,仍不时见到孔子的形象,如《历代名画记》卷五至七有戴逵《孔子十弟子图》,陆探微《孔子像》《十弟子像》《孔颜图》,宗炳《孔子弟子像》,张僧繇画“仲尼十哲”等,但明显少了许多。在今孔庙圣迹殿,或传为顾恺之绘的孔子像,接续东汉时墓葬壁画的传统,头戴平冠、褒衣博带、“秀骨清相”的孔子成了心中较真实、最理想的孔子形象。
这是孔子形象转变的一个关键。
三 隋唐时祭孔制度的完善与孔子形象的基本定型
在初唐、盛唐,就已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往昔的尊崇情形。两汉时,“先圣”成了周公的专称,孔子只好屈居第二,成为传达周公意旨的“先师”。据《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唐会要》卷三五“褒崇先圣”条,这一时期尊崇、祭祀孔子的重要举措有:贞观二年(628年),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神龙元年(705年),以邹、鲁百户为隆道公采邑,以奉岁祀,子孙世袭褒圣侯。开元五年(717年),颁布诏令《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敕》,考试前先拜谒先师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更进一步抬升,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并褒赠“十哲”,东西列侍(《旧唐书》卷二四《仪礼志四》)。制度日趋完善,规格、地位日渐上升、稳定。重要的是,在浓烈的尊崇氛围下,更沿袭、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即借助科举的力量,《论语》成了一门必考科目,促使了整个社会的研学。
既然各地州县需建孔庙,孔子形象的绘制与规范就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如檀州刺史韦机,显庆(656—661年)中“创立孔子庙”时,就“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
与此相应,是一流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对孔子形象的绘制与定型。
今仍能一睹、颇负盛名的是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孔子弟子像》长卷,绢本设色(今藏故宫博物院)。阎立本(601—673年),曾奉诏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卷》,卒前曾任中书令,当日地位极为尊崇。阎氏生活的时代,正是各州县诏令营建孔庙的突飞猛进时期,适逢其会,恰能作为规制,颁示天下。其所画,正是一位头着儒冠、长髯及颔、目光深邃、睿智,一袭长衣的儒者形象;侧面;左手略微举起,一副正在讲解、授业的模样。唐时“孔庙”“先师”身份的界定,也自会孕育出这类形象。
而今曲阜孔府所藏高大威猛、目光略微向上,为汉制作律法的《司寇像》,一般认为是吴道子或以其粉本为基础的作品。但其“口露齿”“眼露白”“重耳”等不免丑陋的异相,这汉时谶纬的遗绪,与唐人主流认知、传达智慧与理政观念的“先师”形象截然异趣。反倒是“圣迹殿”中陈列的刻石、传为吴道子所绘的“先师孔子行教像”,长髯飘飘,一副儒雅、蔼如的形象,倒很契合唐人的界定和心理期待。
阎、吴之后,可能因其盛名,或因诏令作画、版式一统等缘故,唐人无力超越反而渐趋不再绘作,衰歇了——但也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格式,即一种粉本与经典,在世间流传。同时,又以绘刻、塑像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形象在社会上的全面拓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9日 13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